“我们国家近视眼的发生,现在有三个特点:小、深、高(发病年龄小,度数深的患者比例在增加,患病率高)。”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教授介绍道,“以前的近视眼防控,主要是某个学校、某个部门,但我们现在的战略,是国家战略。”

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,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 亿,其中小学生近视率接近五成,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七成,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。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,长时间用手机、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是导致近视的“ 祸首”。吃饭的时候要看动画片,不看就不吃饭,甚至连上厕所的时候也要抱着手机玩游戏。其实,这些现象在如今很多家庭中都会发生。有些家长是出于溺爱,有些则图孩子不哭闹,本以为是“ 一劳永逸”的方法,却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完全迷上了电子产品。殊不知,手机、平板电脑等基于LED 技术的电子产品显示屏发出的高能蓝光,对眼睛的危害较大,儿童及青少年正处于视觉系统发育的敏感期,相较成人更容易受到伤害。王宁利教授认为,应该将近视眼防控的主战场和主要群体聚焦在学龄前儿童的防控上。儿童在学龄前应该有150度左右的远视储备,如果在学前阶段把远视储备都用光了,小学阶段就很容易近视。目前,社会上有千百种防控近视的方法,到底哪种靠谱?王宁利教授说,国家出台的《近视防治指南》把已经成熟的技术全部做了介绍,应该遵循。不要轻易相信社会上所谓的预防近视神器。对于目前市场上推荐的设备、仪器,家长要把质量把控放在第一位,要避免因为这些设备质量给孩子视力造成二次损伤。
针对社会上有关“ 眼保健操无效”的质疑,王宁利教授回应说,其团队花了5 年时间对眼保健操的效果做了评估,结果表明,正确、规律地做眼保健操确实可以缓解视疲劳。但不是说单靠眼保健操一个项目就能防控近视,而需要综合防控。2018 年,我国8 部委联合发布了《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》。实施方案的特点是“一增一减”,即增加户外活动时间,落实和保障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;减少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(连续不超过30 分钟)。
王宁利教授表示,对于保障每天2 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,这里有一个误区:有些学校说课间休息加起来,再加上大课间之类的,可以达到这个要求。这种解释是不对的,两个小时指的是连续的,而且必须在户外的活动才能起到有效的防控效果。如果说只有运动没有户外,那么是要减分的。